搭棚(Bamboo scaffolding),在香港與華南地區被譽為獨特且無可替代的傳統建築技術。它即是利用靈活堅韌的竹子作為主要材料,搭建出能支撐施工人員與設備的棚架結構。這座架構不僅服務於建築工程的各種維護、修繕與施工需求,更承載著中華幾千年文化傳承的工匠精神與智慧。
歷史可溯至五千多年前傳說中的「有巢氏」,被認為是人類最早利用竹子搭建樹屋的先驅。漢代已有竹棚的戲劇表演設施記載,而宋代竹棚技術已趨成熟且廣泛使用於節慶和建築中。
香港搭棚工藝起源於清朝,由肇慶傳入,至六七十年代配合都市發展,搭棚行業迅速興起,1965年正式成立行業協會,標誌著專業化和組織化的里程碑。
搭棚的基本構造與工藝
搭棚可視為一個竹製的三維骨架系統,關鍵構件包含:
- 直杆(針):柱狀垂直支撐物,承受主要荷重。
- 大橫杆(牽):用於連接直杆,維持支柱條間距。
- 小橫杆(陣):橫向連結,用於架設工作平台。
- 斜杆(倡):交叉狀斜支撐,強化側向穩定性。
- 立杆(柱):搭棚主要的垂直柱體,承重結構之本體。
竹材的優選標準嚴格依據香港屋宇署制定的設計與施工指引,篙竹外徑不低於40毫米,而用作主立柱的毛竹要達75毫米甚至10毫米壁厚,保障竹材的抗壓與抗彎性能。這些竹子必須風乾三個月以上,確保乾燥度與韌性。整個棚架使用繩索或尼龍索以傳統技法綁扎。此外,加強部位使用科技塑料繩索以提升安全度。
竹棚架的種類與多樣化應用
香港與華南的搭棚工程多樣,按結構用途大致分三類:
1. 雙行竹棚架(內棚+外棚)
雙行竹棚架是最普遍的形式,包括:
- 內棚(靠近建築的部分)承載主要工作平台
- 外棚承擔安全防護與物料存放
標準結構棚深多為600毫米以上,層高一般不超過3米。超過15米高度時,必須按工程設計師規範搭建。
此類棚架通常用於樓宇建築、翻新和外牆維修,能夠提供足夠的寬度與安全保障。
2. 懸空式竹棚架(吊棚)
俗稱懸空棚,結構簡單且高度通常不超6米,多用於臨近牆面修理,如排水管道維修或小規模工程。安全要求高,嚴格控制牢固與固定。
3. 招牌竹棚架
專為街頭招牌安裝與維修設計,結構小型但安全要求高,跨度不超過5米,綁扎結構緊密,通常依附建築物側牆搭建。
戲棚搭建:文化與技藝的結合
戲棚是搭棚技藝中獨具特色的文化展現。香港戲棚搭建於2017年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,承載著粵劇等傳統表演藝術。
戲棚有以下兩類: